中國正在竭盡全力改善北京的空氣質量,但是西方國家還是有人不相信下個月那里的空氣將合適比賽。21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刊登了一篇題為“奧運會運動員戴面具將讓中國丟臉”的文章。文章透露,美國奧委會(USOC)可能向美國奧運代表團600多名成員發放秘密研制的高科技口罩。
不過,運動員要是真戴上它,看上去可能很傻,而且顯然對中國是一種冒犯。
《華爾街日報》文章說,中國人一直習慣戴口罩來保護自己的肺臟免受灰塵和污染的傷害,不過一個外國人參加奧運時,尤其在面向數十億直播觀眾的開幕式上戴口罩,對東道主就很不禮貌了。
一位美國奧委會官員透露,去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場足球比賽中,外國選手在比賽間隙戴上了口罩,一些中國球迷告訴他們這么做是在侮辱人。這位官員當時在場,親耳聽到了中國人的不滿。
過去兩年中,美國奧委會一直在研制到北京去時候戴的口罩,其研制細節直到現在仍屬于高度機密。《華爾街日報》說,這和美國奧委會一貫的開放姿態背道而馳,舉例來說,該機構就愿意和世界上其他代表隊分享其設于科羅拉多州的訓練基地。
那些已經收到口罩的美國運動員說,他們被要求不得透露口罩的細節。而實際上已經有人透露,口罩中含有一個活性炭濾芯,口罩有黑的,也有灰褐色的。
美國奧委會運動生理學家、口罩項目主管蘭迪·韋爾博(Randy
Wilber)在一封郵件表示,坦率地說,我們的部分策略和設備屬于頂級機密,我們正猶豫著要不要徹底攤牌,因為競爭者有可能照貓畫虎。
一些運動員不喜歡這種保密做法。美國拳擊隊的主管醫師弗蘭克·菲利博托(Frank Filiberto)說,如果我們有辦法使這些參賽的人減少支氣管疾病的困擾,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拿出來和全世界分享?
美國奧委會秘密研制高科技口罩實際上是和中國唱對臺戲,因為
中國一直對外界說他們推出的機動車限行、工廠搬遷等措施會使北京的空氣質量在下個月變得很適宜比賽。《華爾街日報》文章也承認,北京這幾天終于出現少有的清爽天氣。
北京奧組委(Beijing Olympic
Committee)高級顧問杰夫·納弗羅(Jeff Ruffolo)說,其實人們真到了北京并熟悉了這里的環境后,就會發現戴口罩根本沒必要。
但是26歲的舒梅克認為北京戴口罩還是很有必要的。他說,他自己在中國其他地方參加過鐵人三項賽,那里的空氣質量差得讓他的肺部感覺很不舒服,彷佛有人站在他胸口一般。所以去年秋天他去北京外圍參加比賽時,便選擇了戴口罩。
不過,舒梅克的確擔心戴口罩會冒犯中國人。而參賽的其他選手也在笑他,說他看起來很滑稽,傻傻的。
有人勸他,“得了吧,這么做,有點過了。”
舒梅克當時在中國停留了四天時間,他堅持在賽前和賽后都用一個像手術口罩那樣的罩子捂住自己的口鼻,只在比賽即將開始前幾秒才摘下來。不過,他總算是笑到了最后。舒梅克以12秒的優勢取得了美國隊的第一名,從而獲得了代表美國參加北京奧運會的資格。
舒梅克說他無意讓中國不高興。舒梅克說,當電視攝像頭轉到美國隊時,他或許會考慮摘下口罩。他說,在美國有朋友正在看著我,我要確保他們能看到我在北京時臉上大大的笑容。
另外,菲利博托也說,照他去年11月在北京試賽德經驗,北京的空氣質量對運動員的確有不好影響。他說,在早晨的5英里定時跑當中,一些運動員出現了咳嗽癥狀。11名拳擊手中有5人落下了支氣管炎,3人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在當周剩余的時間里,教練組決定將這些運動員們留在駐地酒店,就在走廊里進行訓練。
美國鐵人三項賽代表隊的馬修·里德(Matthew
Reed)則說,讓全世界都看到奧林匹克運動員在承受著空氣污染之苦未必全是壞事:它可以讓中國蒙羞,促使其加大環保力度。這位現年32歲、成長于新西蘭的運動員以為口罩可以推動中國環保,聽上去有點天真。
運動員中有人另有看法,他們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前,空氣污染問題也令人擔心不已,但最后只是虛驚一場。
美國前奧運選手小加里·霍爾(Gary Hall
Jr.)表示,總有一些人這也看不慣,那也不接受,在雅典奧運會時,就有運動員因擔心恐怖分子混跡其中而退出了比賽,結果是自己白白錯失良機。
更多人認為戴口罩沒太大必要,作為比賽,每個人呼吸同樣的空氣,比賽條件是公平的。
國際奧委會(IOC)的說法是,他們承諾如果真得發現污染過于嚴重,將推遲一些項目的比賽。
今年春天,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在這件事情上多少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指出,我建議運動員不要戴口罩,因為我們的專家已經表明它們起不了什么作用;運動員們可以自行其是,但我想告訴他們這么做是無用功。
眼下,在開幕式和比賽過程中能否戴口罩的問題上并沒有明文規定。奧運官員相信應該由各項運動的國際聯合會來決定運動員可否在賽場上戴口罩。
英國奧林匹克協會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以在比賽中戴的口罩,這一點和美國的有所不同。總部位于英國倫敦、自詡為“城市救生設備”生產商的Respro
Ltd.表示,已經為英國代表隊提供了一種名為Sportsta的口罩,它由氯丁二烯橡膠制成,內有工藝水平極高的呼吸閥門。
《華爾街日報》這幾天也報道北京改善空氣質量的努力。Shai
Oster報道說,從7月20日0時至9月20日24時,北京市的330萬輛機動車將不得不按車牌尾數的單雙號隔日上路行使,政府希望此舉能將全市的汽車尾氣排放量減少約60%。
預計這一應急措施將使數百萬“有車族”轉而借助規模剛剛擴展的地鐵運營系統出行。許多公司都在組織員工拼車上下班,或允許員工在家工作。北京將于9月6日至17日舉辦殘奧會。
警方已經增加了警力和特殊監控設施來加強交通限行的執法力度。為了緩解公共交通壓力,北京將推行錯時上下班制度,大部分政府部門將推遲一小時上班,商場開、關門時間都將晚于以往,此外政府還鼓勵其他企業實行彈性工作制。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空氣質量,北京市已經永久性地遷走了數十家污染嚴重的工廠,并臨時關閉了幾十家工廠。化工廠、發電廠以及鑄造廠必須將排放減少三分之一。造成粉塵污染的建筑工地已被勒令停工。
在承辦部分奧運賽事的海濱城市天津,以及鋼鐵行業重鎮唐山市,共有幾百家工廠已經臨時停止了運營。
雖然北京的天空在過去幾天里少有的清澈,但現在還很難判斷上述措施是否能夠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周末的交通流量本來就比較小,而且幾場暴雨改善了北京的空氣質量。北京所處地理位置也頗為不利。北京三面環山、遠離大海,如同一個大碗,污染物質易聚不易散。
中國政府官員表示,在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之后,十年來北京的空氣質量已逐步提高。但是當地居民仍必須呼吸著幾乎未有改善的污濁空氣,這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咎于汽車保有量激增以及周邊省份數千家工廠排放的污染物。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